手机版

APP下载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公益文化 > 内容

“情系长江源 相约盐湖城”媒体行之格尔木印象(一)
时间:2017-08-14 23:28:49   来源:珠穆朗玛网   点击:

 (记者:陈万宏 马晓君 包安太 发自青海格尔木 本文图片由青海格尔木市委宣传部提供)

  格尔木,一座城市的诞生与发展

  一座城市的诞生,可以有千万个理由。它或许缘起于一个小小的聚落,它或许肇始于祖先一次无意的回眸,可是当这座城市与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时,便注定会是一幕传奇。矗立在昆仑之北,盐泽之西的格尔木便是这样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巍巍大城。

  让我们沿着这座城市一路走来的足迹回溯,在这座城市诞生的地方,你的目光定会与一个背影相遇,他就是筑路将军幕生忠。

  上世纪5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万业待举。共和国的领袖们,将目光聚焦在了世界屋脊,雪域高原。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是一件不容商量的事。

  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正在这时,在外国反动势力的怂恿和支持下,西藏上层中的少数人,对进藏部队实行经济封锁,扬言要把解放军困死在雪域高原,进藏部队处境艰难。

  中央决定由内地向西藏运粮,解决部队吃粮问题,救济藏族人民群众。为此,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了西藏运输总队,总部设在青海的香日德,慕生忠被任命为运输总队政委。

  那是一次艰难的挺进。

  所谓运输总队,其实就是一支由从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收购来的2.8万头骆驼组成的驼队。驼工们给每头骆驼驮上150公斤左右的面粉后,分批向西藏进发。当这些驼工们陆续返回香日德后,手里只剩下了一根牵骆驼的缰绳。高原严酷的自然条件,夺取了那些骆驼的性命。

  惨痛的代价让慕生忠意识到,靠原始的运输方式,去完成如此艰难的长途运输的任务,决非长久之计,他的脑海中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在世界屋脊修筑一条现代公路。

  可是要实现这样的梦想谈何容易。此一去山岳重重,千难万险。更重要的是,由从香日德到拉萨之间,多为人迹罕至的无人区,筑路大军的物资补给如何保障?

  幕生忠意识到,要想建成这条公路,首先要修建一个筑路大军的物资补给站,可是这个补给站应该建在哪里?幕生忠长久地盯着从马步芳残兵手中缴获的一张军事地图默默无言。那张地图上,香日德以西的区域一片空白,这意味着那里是一片绝少人迹的蛮荒大野。

  一位牧人告诉幕生忠,昆仑山下有一个名叫格尔木的地方,那里地势平坦,草原肥茂,很适合修建筑路大军的营地。

  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它实际上是由格尔木河在阿尔顿曲草原上冲击而成的一片宽阔的河滩。

  1954年春节刚过,慕生忠将军带领他的运输总队经过五天跋涉,来到了格尔木河畔。

  早春的高原依旧是一派隆冬的景象,伫立在冰封的格尔木河边,幕生忠又一次陷入了沉默。

  “格尔木在哪里?”有人问。

  “格尔木就在脚下!”将军把手中的铁锹插在了脚下的土包上,“我们不走了,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我们要在柴达木盆地建设一座美丽的花园。”

  “格尔木就在脚下!”这个洪亮的声音久久回响。

  筑路的将士们在格尔木河两岸搭下了一排排帐篷,安下了自己的家。 一九五六年,他们又打坯,烧砖造房子,戈壁上方圆千里之内矗立起了第一座楼房--将军楼,从此后,一座城市,便崛起在了昆仑山下的戈壁深处。

  1954年,理所当然的地成为了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年份,这一年,慕生忠将军率领一个工兵团,1200名驼工,100万大洋,600名陕北石匠历时216天,在雪域高原,修建出了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这一年,一座城市有了雏形。

  这是一条被称为“天路”的公路,这条公路的承载着中国人建设西藏的梦想,一路绵延,浩浩荡荡。这是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生命线。

  据不完全统计,青藏铁路修通之前,80%之上的进藏的人员和物资,是在格尔木中转的,格尔木成为了西藏的物资补给站。

  沧海桑田,恢弘巨变,如今的格尔木已经成为祖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公路、铁路、航空交织构建,将这座城市,托举成为了世人瞩目的交通枢纽。

  一座城市因为一条路而生,一座城市也因为一条路而渐渐繁荣,格尔木就是这样,在历史深处,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昆仑山:精神的图腾,文化的坐标

  放眼中国的地理版图,你的目光一定会很自然地被中国西部这片高远奇崛的土地所吸引,在这片占据了中国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山是名副其实的主人。

  一道道山脉紧密相连,一座座峰峦交相辉映。祁连、昆仑、阿尔泰、巴颜喀拉……这些巨大的山系构成了这片土地最壮丽的风景,而“飞起玉龙三百万”的昆仑山无疑是众山之中的佼佼者。

  发轫于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东西绵延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它宛如一条巨龙,腾挪于世界的东方。

  昆仑是匈奴语,意为“横山”,名字中本身就暗含着嵯峨千里、蜿蜒不绝的意思。就地理学而言,昆仑山分东、西两个部分,西昆仑是新疆塔里木盆地与藏北高原的天然分水岭,全长1300公里的东昆仑皆在青海境内。

  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是东昆仑的主峰。

  西出格尔木,仅仅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你便会与玉珠峰相遇。艳阳之下,风雪之中,玉珠峰始终以冰清玉洁的身影,接受着人们的膜拜,她既像是一位矜持的少女,以其特有的冷艳和恬静,捍卫着荒原的尊严,她更像是一位母亲,以高贵的情怀,俯瞰大地,给人类以烛照般的启迪。

  毫无疑问,昆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理存在。

  何谓昆仑?昆仑是亿万年前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在亘古蛮荒之地创造的地理奇迹。古人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巍巍昆仑,因其高拔更因其高老,被誉为万山之宗;昆仑更是一种人文的寄托。“赫赫我祖,来自昆仑”,这是中国人对生命源头回望时的感叹。

  在我们祖先的心目中,昆仑山始终是一处遥远而神秘的所在,屈原吟出的千古绝唱“登昆仑兮食玉英”,表达的正是我们的祖先远遁理想天国,享受逍遥生活的愿望;昆仑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写照,“横空出世莽昆仑”,一个“莽”字,道尽了中国人以昆仑作为精神图腾,为情感坐标,为道德支柱不断发展壮大的无限豪情。

  “巍巍昆仑,高不可摧”寄托的是整个民族的坚强意志和不朽信念,于是,昆仑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在每一次挫折和磨难面前,昆仑便幻化成了一股力量,一次又一次拯救整个民族于危难,一次次催促着我们前行的脚步,激发着我们前进的信心。

  如果说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文明古国的象征,那么作为中国古典神话主体的昆仑神话,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中华文化的繁荣光大都与昆仑神话有着直接的关联,昆仑神话由此成为了我们民族千古不灭的精神支撑,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巍然高耸的象征。

  中国人自古都有祭拜祖先的传统,这是因为中国人从来都在试图从一个民族诞生的原点和成长之路,找到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2016年8月17日,“2016中国青海昆仑山敬拜大典”在海拔4300米的玉珠峰脚下举行,祭拜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远古文明的交流和对话中,寻找并且确定中国各民族儿女在这个世界上共同生存、共同繁荣的理由。一个更为和平、欢乐、共享的开放与和谐的世界,与远古神灵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达成的默契。这是格尔木人开放的心态的体现。

  何其幸也,巍巍昆仑将1300公里的身影留给了青海,何其幸也,昆仑山将玉珠峰这座充满了奇幻色彩的高峰巨峦留给了格尔木。在我们回望中华文明的早期型态时,在我们试图在民族的精神深处,找寻到奋发图强支撑和动力时,格尔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因为有了玉珠峰的呵护,也是因为有了玉珠峰的吸引,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格尔木寻山问祖、旅游观光。而勤劳奋进的格尔木人,更是弘扬着昆仑文化的精髓与张力,缔造着绿色发展的梦想。在格尔木人看来,玉珠峰即是他们精神的凝聚,情感的寄托,更是他们对外展现自我的名片。

相关热词搜索:盐湖城 格尔木 长江

上一篇:《佛宝法像》再现佛画艺术魅力
下一篇:“情系长江源 相约盐湖城”媒体格尔木行之格尔木印象二

分享到: 收藏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