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APP下载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政策法规 > 内容

民间慈善的瑕疵要靠监督制度来修复
时间:2016-04-15 08:39:46   来源:   点击:

  几年前,曾被多次报道的“盲爸”戴哲柏患上癌症,为了养女活得更好,他公开帮助女儿寻找新的养父母。这对父女的故事,感动很多有爱心的市民,他们纷纷捐款,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爱心善款高达几十万元。虽然之后养女找到了新的养父母,但“盲爸”仍然离去。然而,前不久有市民发现,当时的募捐账号仍然没有关闭,许多不知情的市民依旧在向该账号打款。

  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民间慈善故事,但假如我是今天仍在捐款的好心人,在看到这则新闻后,定会充满费解与别样的感觉。如果说当初募捐账号的开通,是为“盲爸”筹集治疗的费用,以及让他的养女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时至今日,“盲爸”已然过世,养女已被条件不错的家庭收养,募捐账号依旧尚未关闭,就显得既无必要,亦与最初目的显得不那么兼容。

  当初的募捐账号为什么尚未关闭?是缘于“盲爸”逝世后家人的失误,还是刻意为之?报道会给出答案。或许一切已不再重要,因为保管募捐账号的“盲爸”妹妹戴女士随后表示,爱心人士捐款是出于对哥哥的关心,可能不知道他已经去世了,她希望不要再捐款。戴女士同时坦陈,等她找到银行卡后,会去银行查询并销户,至于哥哥去世后的捐款,她称可以捐给需要的人。

  我们欣慰于戴女士的态度,但倘若将事件看做一个片段,置于慈善发展的语境下,同样会带来某些启示。只在网络上公布感人的故事,附带募捐的账号,就能迅速募集得数额巨大的善款,这说明民间蕴藏着巨大的慈善能量。但一个永不关闭的募捐账号,更说明民间慈善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而与它们相对应的,是更深刻的问题:蓬勃的民间慈善,仍处于某种监督虚置之中。

  这其实是一种可以想象的结果:虽然包括网络募捐在内的民间慈善行为,因为网络的无所不在,看似被“所有人”关注和监督,可于具体场景中,所有人可监督往往被虚置。更进一步来看,无论是此前的慈善法规,还是相应的行业规定,虽然对民间慈善行为有着约束条文,但不免都太过于粗线条。如此之下,民间慈善的空格与瑕疵就不可避免,它们需要监督制度来修复。

  民间慈善应无处不在,并随时能被唤醒,这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本来模样,但同步常态性的监督建设,理当不可或缺。只有迅速完善相关的慈善法规,对民间网络募捐等行为做出清晰监督,如此才能不挫伤社会对于自发慈善的信心,新闻中的“募捐疑云”也不会再出现。从9月1日起,新的《慈善法》就要施行。一部新的《慈善法》,当可避免更多争议情形的发生,它令人期待。

  本报评论员王聃

相关热词搜索:瑕疵 民间 制度

上一篇:山东探索公益诉讼保全制度
下一篇:斩断伸向旅客的黑手——临汾铁警及时破获4起盗窃案

分享到: 收藏
新闻排行榜